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这些年轻人,正改写中国科学的未来!(2)

来源:青年探索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科学探索奖”,也是当下最具特色和活力的中国科学大奖。 这次获奖的5位医学科学领域的青年学者,分别是研究“降级”大肿瘤、多器官衰竭机理、预
“科学探索奖”,也是当下最具特色和活力的中国科学大奖。

这次获奖的5位医学科学领域的青年学者,分别是研究“降级”大肿瘤、多器官衰竭机理、预防蚊媒病毒传染病、干细胞再生治疗眼科疾病、中国最大食管癌队列等医学科学领域的基础性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科学家的年龄。

至于奖金用途,他们完全自由支配。

尤其是第三点,这应该也是今年科学探索奖最大的亮点,即从9个领域变成了10大领域,也是鼓励青年学者探索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工作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研最前线。

同一年获得“科学探索奖”的中科大教授陆朝阳,大家更熟知的身份,是推出九章光量子计算机的青年科学家,看到一条新闻,他说已把九章光量子计算机从之前的76个光子增加到了113个光子,比超级计算机快亿亿亿倍……

1,诞生了该奖设立以来第一位澳门地区获奖人;

尽管年轻,但他们的前景都不可限量。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说,这个奖励,不管是对内地科学家还是港澳科学家,都是他们人生历程中无法忘却的纪念。

这说明了什么?

45岁以下,你就有机会获得奖项;45岁以上,哪怕你更有潜力,你却与奖项无缘,我总觉得,这是一件憾事,更对这些科学家不公平。

什么是科技向善?

受益的不仅仅是个人,对中国科学、中国未来而言,也是功德无量。

这是公益,也是第三次分配。所以说,中国需要更多杰出的科学家,也需要更多的腾讯和马化腾。

据介绍,今年的评审,每个细分领域的小同行专家,不少于7人,回避关系设置得也更为严格,师生要回避、亲属要回避、同事也要回避,而且,论文合作也需要回避。

我们也看到,情况确实也在变化,腾讯后来又推出了新基石研究员激化。超过45岁年龄的科学家,可以申请新基石。

我甚至还觉得,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历史意义,或许过10年、20年后,我们会看得更加清楚。正如诺贝尔奖对世界的影响,肯定不是在1901年,而是在很多年之后,乃至于今天。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饶毅曾说,“回顾这三年,奖项评选出一批成果丰硕、潜力可期的获奖人,支持他们探索、探索、再探索,对中国、对世界做出有益的贡献。”

我觉得这才是真公益。

他们都是“科学探索奖”的得主,他们也都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科学偶像的激励,“科学探索奖”的表彰,可能成就下一位科学领域的大家。

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就认为:“痛点还真不是缺少研究经费。我采访的这批人确实在各自领域做得不错,五年内基本上可以拿到1000万左右的经费,支持他们做前沿的冒险研究。”

毕竟,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获奖时,也不过30岁出头。我们很多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实际出成果的年龄,其实也很年轻。

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2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

一个是国内最高成就的科学大奖,另一个是世界最有权威的科技大奖。但,这两个大奖,也有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耄耋之问!

今年的获奖者,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范宣梅,在得知自己获奖时,刚熬过几个通宵。她负责强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机制与预测研究,四川泸定6.8级地震后,她不断提供自己的灾害预测结果和受损房屋道路解译数据,服务震后救援的“黄金72小时”。

建议一,科学奖励,也不能只照顾年轻人。

不是我不支持捐献,那些老科学家,哪怕一生清贫,拿到大奖后,第一时间就捐献出来,我特别特别感动,他们的情操和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3,第一次增设了医学科学领域。

但我更希望,奖励就是奖励,就是要鼓励获奖者自由支配,最好就不要再捐献出去。如果捐款形成惯例,这就会给其他人无形的道德压力。

从总金额看,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诺贝尔奖。

今年已是第四届,又是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在未来5年内,他们每人将获得腾讯颁发的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坦率地说,在中国,这样做,尤其必要。

担任“科学探索奖”顾问委员会主席的徐匡迪就说:“科学技术的自立自强,关键是靠年轻人,‘科学探索奖'做了非常好的工作,我们要持续扶持年轻的科技人才创新,为国家做出更多新的贡献。”

文章来源:《青年探索》 网址: http://www.qntsbjb.cn/zonghexinwen/2022/0918/1230.html



上一篇:第四届“科学探索奖”揭晓:3名四川科学家入选
下一篇:2022科学探索奖公布!出现首位90后获奖者

青年探索投稿 | 青年探索编辑部| 青年探索版面费 | 青年探索论文发表 | 青年探索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青年探索》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