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探索》期刊栏目设[06/30]
- · 青年探索版面费是多少[06/30]
- · 《青年探索》投稿方式[06/30]
这些年轻人,正改写中国科学的未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说明了“科学探索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2,获奖单位更加广泛,有16家机构第一次产生了获奖者。 帮助他们解决痛点。最大的痛点,就是待遇问题。 看不懂没关
说明了“科学探索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2,获奖单位更加广泛,有16家机构第一次产生了获奖者。
帮助他们解决痛点。最大的痛点,就是待遇问题。
看不懂没关系,但我相信,他们的研究,将最终造福于我们。
实际上一个非常真实的痛点是,安家在一线城市导致的生活压力。我把每个人付了多少首付,拿到多少安家费统计了一下,算出来平均缺口大概在200万元左右。尤其是面临这三五年的房价,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就是为年轻科学家设立,就是要奖励年轻科学家。
当然,第三次分配,前提是自愿。更多企业和企业家投身公益,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当然,最后,我还有一点个人的小小建议。
建议三,科学重奖,可以多些更多些。
诺贝尔奖略好一些,但问题同样存在。
1,他们还年轻,还没有功成名就,多少还有些生活的压力,但这笔不菲的奖金,可以让他们摆脱经济的压力。
从某种程度上,钱似乎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中国发展到目前阶段,各种教育和科研经费,还是比较充裕的。
300万,50个人,那就是1.5个亿。
4年下来,就已经有200名青年科学家;10年,则是500名科学家。
“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不是在去报销的路上,就是在报销”……科研经费管理,在折腾着科学家,成为浪费科学家精力、制约科研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一些科学家稍有不慎,还很不幸成为反面案例,付出惨重代价。
答案就是:买得起马,配不起鞍。
中国科学家,你心安理得享受这笔钱,其价值不比你捐献低多少。
这就是科技向善。
推荐,是确保质量;回避,更是制度保障。
记得去年,我还开玩笑说,我们将很快看到第一位获奖的90后科学家。今年就实现了,这也是科学探索奖第一次颁发给90后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女科学家。
建议二,获奖科学家,千万别捐献。
看了这个获奖名单,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些获奖的年轻人,将改写中国科学的未来。
此外,还有一个症结,也是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科学家报销问题。
但换一个角度看,那时的大奖,是对他们成就的肯定和追认;但年轻科学家,有时更需要肯定和鼓励。
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只有客观、公正,“科学探索奖”才能越来越远。
比如,周欣,2019年获得首届“科学探索奖”,2020年,即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 物”。疫情期间,他和团队在全球首次实现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肺功能损伤无创评估。
前面说了,奖励青年科学家,我完全理解,特别赞成。杨振宁先生就说过,做科研最难的,就是这个年龄阶段。
王立铭调查后的感慨是: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钱颖一介绍说:“今年‘科学探索奖'评审工作全过程严谨有序,对个别‘打招呼'的申请人进行了严肃处理。申报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影响评审工作的独立、客观和公正,一经查实,即取消当年参评或获奖资格。”
但很多青年科学家回国,还是有不少顾虑,而且,即便回国的,也存在“王立铭之问”——回国后,到底是什么东西限制了你们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投入到前沿的、自由的、甚至是冒险的研究里去?
这就对了,两者相结合,那就全覆盖了。中国科学家,就看你们的了。
而且,对评审过程中“打招呼”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谁“打招呼”谁就“出局”。
什么是真公益?
年长有年长的优势,他们的科研成果,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年轻+潜力+探索,是“科学探索奖”最大的特色。
当然,我更希望,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加入进来,让我们的科学基金更加丰厚,奖励更多优秀的科学家。
2,他们就可以心无旁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以我们国家的机会和他们的才智,不排除在未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获奖时年龄为90岁或超过90岁的,有4人。
看相关资料,在1901-2017年间,所有诺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59.6岁,如果撇除掉意识心态色彩更重的和平奖和文学奖,科技奖得主的平均年龄,估计也超过了60岁。
或者可以说,
文章来源:《青年探索》 网址: http://www.qntsbjb.cn/zonghexinwen/2022/0918/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