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2022科学探索奖公布!出现首位90后获奖者

来源:青年探索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画像。 奖项的影响力也逐年攀升。“科学探索奖”秘书处介绍,在今年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有超过900位各国院士,3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

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画像。

奖项的影响力也逐年攀升。“科学探索奖”秘书处介绍,在今年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有超过900位各国院士,3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2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

“降级”大肿瘤、探索多器官衰竭机理、预防蚊媒病毒传染病、干细胞再生治疗眼科疾病、开展中国最大食管癌队列研究……5位科学家脱颖而出,成为“科学探索奖”医学科学领域的首批获奖人。他们致力于探索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开发临床诊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工作在科学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前线。

“科学探索奖”采取企业投入、公益运作的方式,是腾讯践行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的重要探索之一。“‘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无人区'。”马化腾表示,“腾讯未来将继续践行‘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聚焦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用户、产业和社会价值创造,担负起自己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

此外,港澳地区与内地的学术交流在不断“升温”。今年香港地区有两名科学家获奖,澳门地区也诞生了首位获奖人。获奖人澳门大学教授麦沛然从事芯片研究,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他表示:“澳门科学研究的起点不算高,但这几年得到国家方方面面的支持,又有和大湾区的频繁互动,进步速度很快。我们会在‘小而精'的方向上不断努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9月15日,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来自18个城市和地区的50位青年科学家上榜。此次评选中,首位“90后”获奖人诞生,并评出首批医学科学领域获奖人;澳门、大连、沈阳、济南首次出现获奖人;自由申报的获奖人占比创新高……获奖人的“多元化”面貌,折射出中国基础科研的蓬勃发展和科研布局的不断优化。

获奖人所在机构分布更广,体现出中国科技创新布局不断优化。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奖项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四年来共评选出20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作为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奖项秉持“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探索科学“无人区”,探索社会支持基础研究人才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

编辑:孙振恒

今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来自18个城市和地区的35家不同机构,地域和机构分布都更广泛,其中16家机构首次有人获奖,西部省份获奖人数量有所提升,这些都是中国科技创新布局不断优化的写照。

来源|人民网 记者:赵竹青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审务求客观公正,谁“打招呼”谁“出局”

在得知获奖时,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范宣梅刚熬过几个通宵。她从事强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机制与预测研究,四川泸定6.8级地震后,她不断提供自己的灾害预测结果和受损房屋道路解译数据,服务震后救援的“黄金72小时”。她表示:“很高兴看到西部的获奖人不断增多,国家科研政策导向变化正在显出成效。西部的大发展,必然持续涌现出科学问题。我们身处第一线,就要不断解决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22年获奖人“含金量”十足,展现出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的过人实力。其中,90%(45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另一方面,奖项评审“英雄不问出处”,获奖人中既有各项国家级重要奖项的获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没有获得过其他知名奖项。50名获奖人有15位通过自由申报渠道产生,创下历年新高。

在这5位获奖人中,还包括2位既从事临床工作又从事科学研究的医师科学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苏士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吕奔。他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是探索医学奥秘的科学家,以自身做桥梁,联通着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文章来源:《青年探索》 网址: http://www.qntsbjb.cn/zonghexinwen/2022/0918/1231.html



上一篇:这些年轻人,正改写中国科学的未来!
下一篇:祝贺!山东大学李利平教授获2022年“科学探索奖

青年探索投稿 | 青年探索编辑部| 青年探索版面费 | 青年探索论文发表 | 青年探索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青年探索》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